PO文学 > 综合其它 > 故国 > 第四章 乱葬冢(11)

第四章 乱葬冢(11)

    指挥权正式移交到李敬龢手中后,他立刻派出市里的公安干警,火速前往国民广场,驱散游行集会的学生群体。
    学生们一腔热血,根本不听从警察的命令,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和警察们对峙了起来。
    “我们只是想见总理而已,居然派警察来镇压我们!我们绝不屈服!我们要抗争到底!”学生领袖们纷纷振臂高呼,他们在头上戴起了写有“民主、自由、平等”的白色头巾,有些人甚至用血书。
    就这样,学生的数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他们索性睡在广场上,以绝食相抗争。
    这一切,都在李敬龢的预料之中。
    接下来,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加大警察对学生的镇压力度,激化学生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第二,让各家报社和各大媒体大肆报道学生运动的相关信息,从舆论上激化人民对政府的不满。
    第三,联系汤政宗和秘书何文涛,让他们把准备好的诱饵放出去,渗透进学生内部激化斗争情绪。
    最后,李敬龢给晁崇阳打电话汇报情况,以事态越来越严重为由,希望能够得到北京军区的军事指挥权。
    他得到的答复是:再等等。
    此时的晁崇阳和改革派一干人等,正纷纷坐在会议室里,讨论着如何对保守派采取下一步行动。
    “没想到他们如此歹毒,居然利用学生来对付我们!”方熙赉说。
    “不要大吼大叫,镇定点。”方熙赉的父亲方肇天开口了,“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就此直接和保守派摊牌。”
    “摊牌是不可能的,我们手上没有证据。那颗手雷只能说明是来自军方,不能说明它和保守派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他们的计划也是李敬龢泄露给我们的。”晁崇阳说,“现在我们只能先以调查为主,等到学生们都回到学校之后,再就此事慢慢敲打他们。”
    另一边,汤政宗和何文涛也开始了行动。
    汤政宗把情报局的暗探安插到了各所高校之中,策动学生勇敢参加运动的同时,监视学生们的一举一动。
    何文涛从市外召集了一群年轻人,让他们以大学生的身份混进人群中,鼓动学生的抗争情绪。
    同时,他也叫来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小人物。
    “萧骥桓,这半年来过的生活的如何?”何秘书一大早,就用车把他接到了市政府办公室。
    “过的很好,谢谢您和李书记的关心。”萧骥桓礼貌地说。
    “李书记特别在意你的情况,害怕你在学校里受人欺负,吃不饱穿不暖,这里是李书记对你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何秘书把一个厚厚信封交给了萧骥桓。
    萧骥桓接过信封后没有马上打开,但是他隐约感觉到捏在手里的是钱,很多很多的钱。
    “是这样的,萧骥桓。你也知道最近市里发生了不少事情,李书记这两天都没怎么睡觉,所以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你,希望你能帮他完成。”
    “什么任务?”萧骥桓感到非常惊讶,李书记居然会给自己安排任务。
    “等会儿你的一位同学也会来。”何秘书站起身缓缓走出办公室,“他会把事情跟你说清楚的。”
    过了一会,萧骥桓的一位同学真的走了进来,而且西装笔挺,仪表堂堂。
    他万万没想到,来的人会是汤思进。
    “早啊,桓儿。”汤思进坐到他对面的沙发上,翘起了二郎腿,“我说今天早上你怎么没跟我去吃早饭呢,原来躲在这里。”
    “你……你这是……”萧骥桓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时间有限,我就跟你长话短说吧,我是中央情报局局长汤政宗的儿子,因为身份特殊,不得不做点伪装,还请你见谅了。”
    “你伪装的也太像了……”
    “其实,我连名字都没有改。本来我也只是个诱饵,但是改革派那些老东西连察觉都察觉不到,真让人失望。”汤思进从兜里掏出了一支钢笔,“我呆在北京二中两年的目的,只是为了监视一个人。”
    “监视我吗?”萧骥桓的脑子里乱套了。
    “哈哈,怎么可能。”汤思进笑了,“我监视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方熙赉的女儿,方衡。只是这一次,我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身,所以这件事必须交给你完成了。”
    汤思进把钢笔放在了萧骥桓的手心里。
    “先按下笔帽,然后把这只笔放进方衡的文具袋或者书包里,但是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你的任务就这么简单。”
    “怎么可能?”萧骥桓头都快炸了,“我根本没有任何接近她的理由,也不可能在她眼皮子底下做任何动作。”
    “想想办法吧。完成不了也没关系,你的任务并不绝对重要。”汤思进微笑着说,“我们只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罢了,这才是取胜之道。”
    “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对于你而言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汤思进微笑着指了指萧骥桓,“事成之后,你会获得比你能够想象的还要多得多的回报。”
新书推荐: 替欢 穿为黑化男二的炮灰妹妹 等一下,我好像是邪神 嫁给前任他小叔 皎月清晖 九千岁 联盟第一军校 我们消失的那一年 宋慈洗冤笔记4 宋慈洗冤笔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