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天气还不到最冷的时候,这两天天气又不错,因而这些人大多穿的挺单薄,同时也非常体面——不论男女,他们都穿着漂亮的皮鞋。
穆琼的到来,引来了很多人的侧目,毕竟穆琼带着的东西实在有点多,他的穿着打扮也跟这些人格格不入。
虽然《留学》的发表给穆琼带来了不菲的稿费,但他并没有乱花,至少,他就没有去裁缝铺做衣服买鞋子——他的衣服都是朱婉婉和穆昌玉做的。
穆琼并不追赶潮流,对款式也不敏感,在他看来,衣服鞋子这种,干净整齐穿着舒服就行了,因此这会儿,他毫不介意地穿着虽然崭新,但款式很老土的衣服和布鞋。
这也就算了,他除了斜挎着一个小布包以外,还背着一个打包好的大布包,然后一手拎着一个巨大的藤篮,另一只手拎着一个包裹。
如果放到现在来对比一下……那他和那些学生,就是大包小包的农名工和衣着光鲜的大学生的区别了。
当然了,这时大街上穿着打扮跟他一样的人挺多的,这些大学生的素质也不错,因而看了他一眼,就没人再关注他了,而是聊了起来……聊《留学》。
“我把《留学》寄给了我的父亲,他从天津发电报回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不知道江振国能不能和他喜欢的人在一起。”
“我把《留学》里面的很多句子都摘抄了下来,时时诵读,深有感触。”
……
这些人夸《留学》夸得很厉害,穆琼都有点惊讶了。
他知道《留学》应该很受欢迎,但因为他没什么朋友,平常除了待在家里,也就是去报社、西餐馆还有傅蕴安那里的缘故,对《留学》到底多么受欢迎其实并不清楚。
直到这会儿,听到这些学生都在议论《留学》,他才发现自己的写的小说,比他想象的更受欢迎。
他在现代时,曾经听一位长辈说起八十年代,说那是个对作者非常友好的年代,在当时一个作者若是写出一部好作品,甚至可能会引起全民热议,让全国的文学青年都读他的作品,然后迅速出名。
因为在当时,好书好作品太少了。
但即便如此,八十年代也只是半个黄金时代。
作者最容易出名的年代,其实是民国。
之前穆琼虽然听了,但感触并不深,可现在……他感受到了。
正这么想着,穆琼突然听到一个男生道:“振国这个名字真的非常好,我已经决定了,要把我的名字改成振国。”
穆琼:“……”
众人等了一会儿,就有几辆马车来了,同时,参加义诊的医生也陆陆续续全都来了,其中就有傅蕴安。
看得出来傅蕴安很受欢迎,身边不仅有几个医生陪着,还有一个三十来岁,金发碧眼的洋人一直在跟他说话。
穆琼本想上去和他说话,瞧见这一幕,也就不急着上去了。
结果,傅蕴安瞧见了他:“穆琼,这边。”
穆琼见状,这才过去。
傅蕴安看了看穆琼的大包小包,微微笑了笑,然后就道:“等下你跟我一组,坐一辆马车吧。”说完,又给穆琼介绍跟他说话的洋人:“这位是爱德华先生,他是一位传教士,英国人,会跟我们一起走。”
“爱德华先生你好。”穆琼用英语跟对方打招呼。
“你好。”这位爱德华先生笑着对穆琼打交道:“愿上帝保佑你。”
这次的义诊,公济医院这边是分成三个组的,每个组十二个人,而这十二人中,分别有一个传教士,两个医生,两个助手,外加七个志愿者。
当然了,队伍里的某些医生同时也是传教士,比如他们组,除了爱德华是一位传教士以外,另一个医生玛丽女士,她也是个传教士。
穆琼进傅医生的组里,就是占了一个志愿者的名额,而除他以外的志愿者,全都是大学生,并且多是学医的大学生。
他们分成两辆马车出发,其中一辆载着医疗设备、药物,还有传教士以及医生、医生的助手一起走,另一辆则载着七个志愿者一起走。
穆琼和自己这一组的志愿者一起上了马车,将自己带来的包裹放在马车座位下,然后就听这些学生是兴奋地说起了这次义诊。
这些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义诊都非常期待,想要在这次的义诊中大展身手。
说起来,民国时期做慈善的人一直很多。
有些纯粹就是自己有钱,看到穷人可怜就施舍一点,但也有很多是心怀天下,想要为百姓做点什么……在这个时期,甚至有人倾家荡产地办学校。
不过,公济医院和另外的医院联合起来做义诊,是为了传教。
这个时期,从欧美等国家来国内的传教士非常之多,光上海就有上千人,而这些人除了传教士的身份以外,一般还有其他身份,比如医生、教师、学者什么的,他们来到上海之后,除了传教,还开办了医院、学校、报社等等。
这时上海最大的大学震旦大学,就是传教士创办的,另外上海此时所有的大医院,基本上都是传教士创办的,公济医院也不例外。
这些医院会定期给贫苦百姓义诊,传播上帝的福音,不过以前是从未招收过志愿者的,这还是第一次。
“我已经学医一年多了,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给人治病!”
“不知道义诊是怎么样的。”
“跟我们一个组的玛丽医生和傅医生都很厉害,尤其是傅医生,听说他给人做手术,做得又快又好,那些洋人要动手术都不找洋人医生,就找他。”
……
这些学生都是相熟的,聊得热火朝天,聊了一会儿,总算有人注意到穆琼:“我看到傅医生跟你说话了,你是傅医生的佣人?”
“不是。”穆琼道:“我是跟着来学习的。”
“哦……”那人又问,来了点兴致:“你是哪所大学的?怎么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你?”
穆琼笑笑:“我没有读过大学。”
“你还在读中学?你在哪所中学念书?”那人又问。
“我在苏州读过两年中学,现在没有在读书。”
这人顿时就对穆琼没了兴趣,转过头去再不找穆琼说话了。
他们之后聊的,穆琼也插不上话,就只管看着沿路的风景。
离了上海之后,一眼望去全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江南的秋天,也是生机勃勃的。
但穆琼的心情并不好,因为沿途遇到的人,大多面有菜色,脸上满是麻木,其中还不乏背部高高隆起,再也站不直的老农。
马车一路离开上海,约莫两小时后,停了一次,让人上厕所。
这个上厕所,当然是没有公厕可以上的,男生还好,女生……他们这组的志愿者里有两个女生,都没有下车。
马车又往前走了两个小时,然后第二次停了下来,这次除了上厕所,还会给大家时间吃饭。
两个女志愿者结伴去上厕所了,一个男志愿者却有点懵:“饭呢?”
“你们没有带?”负责赶马车的人问道。
这些志愿者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有带,他们并不知道还要自带食物。
“我们去的地方比较远,第一天都在路上,这天的食物是要自带的,估计是通知你们的人忘记说了。”傅蕴安过来的时候,正好听到这话,当即道。
这年头可不是现代,有啥活动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说清楚了,最后拉个微信群,大家还能问问诸如“吹风机要不要带”这种问题。
此时有点事情,组织起来挺麻烦,而组织的人,也不会关心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有经验的人基本都会把要带的带齐。
“我们多带了一些食物,你们可以跟我们一起吃。”傅蕴安提议,他那边,两个助理已经拿出面包等食物来了。
“傅医生,不用了,我看你们带的不多。”穆琼道:“我这里有不少吃的。”
穆琼打开他那个藤篮,里面垫了一张油纸,然后塞满了东西。
咸鱼、咸肉、煮鸡蛋、酱鸭,还有很多面包。
“你带了这么多吃的!”有个志愿者惊喜道。
“嗯。”穆琼应了一声,拿出来分给大家。
虽然穆琼跟傅蕴安说了不用分给他们食物,但傅蕴安还是拿了一些面包过来,再加上两个马车夫生火烧了水,最后大家都吃的很饱。
就是……这些学生大概是以前的日子过得太好的缘故,都不怎么客气,吃东西也挑好吃的拿,穆琼原本准备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打牙祭的东西,全部被他们吃完了。
倒是他带来的没什么味道的干面包剩下不少。
“等到了地方,我就去买些来还给你。”之前问穆琼在哪所大学读书的男生不好意思地说道,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穆琼答应下来。
上午,大家还能聊得热火朝天,下午就没事可做了,还开始浑身不舒坦。
在现代的时候,有手机有平板可以玩,坐一天大巴也是很难受的事情,更别说这个时候这时根本就没有消遣的东西,马车坐着还远不如大巴舒服了——乡下的道路都是泥路,特别不平整,好好地在车里坐着,动不动地就会被震得蹦起来。
穆琼都后悔没有多带个坐垫了。
实在无聊,就有人提议讲故事。
只是,这时市面上的书,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本,他们知道的故事也就那几个,再讲也没什么意思。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是国外一个作家写的。”穆琼突然道。
那些人好奇地看着穆琼:“你会讲故事?”
“会。”穆琼笑笑,讲了起来:“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穆琼讲起了《羊脂球》。
第38章 新的想法
《羊脂球》开篇, 是一个叫羊脂球的妓女和一群贵族一起去逃难。当时那些贵族都没有带吃的,羊脂球就把自己带的三天分量的食物分给他们。
而后来, 他们的马车被侵略者扣下, 那人还要羊脂球陪他过夜。
羊脂球不同意,同行那些贵族就用了种种手段去逼她,羊脂球最后只能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
第二天, 马车被放行,那些贵族带足了食物,羊脂球却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
没人把食物给她,她只能饿着肚子在马车上呜咽。
这个故事,穆琼第一次看的时候年纪还小, 不过十一二岁,里面很多东西他不能理解, 但看到最后那些贵族们在马车上大吃大喝, 而羊脂球饿着肚子在哭的时候,他还是很不好受,心情低落了很久。
后来长大了,他找了这部书的原版, 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就有了更多的感触。
这样被人推崇的作品,总有它被人推崇的道理,里面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 都恰到好处,更把贵族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说起来, 他自己写小说,就做不到这样。
穆琼在这些志愿者没有带食物的时候,就想起了《羊脂球》这部小说,不过一开始他并不打算讲这个,毕竟在这会儿讲这个,很容易被这些学生误解为在讽刺他们。
但他仔细一想,又觉得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