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仅剩下身上衣服还光鲜亮丽的乞丐而已,看看这幅为了援助金额的样子,互相指责,互相谩骂和嘲讽。”
事已至此,美国人不得不开口制止争论,不过却没有说谁对谁错。
接下来轮到瑞典人表态,瑞典人的态度简单,想要美国的援助,但是并不想改变自己的中立状态,矜持的表示想要站着把钱赚了的心。
二战并没有波及到瑞典,瑞典一直秉承着武装中立的原则,避免加入到任何的军事盟约当中,这甚至也对美国的历史造成了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和西班牙站在美国方面对英宣战;同时由帝俄发起,丹麦、瑞典、荷兰、普鲁士、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组成武装中立同盟,共同使用海军力量为商船护航,维护中立国权利。
当时的武装中立其实是对美国独立的声援,自此瑞典再也没有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中。
第一次的会议就在乱糟糟的环境下闭幕了,各国的态度并不一致,法国反对援助德国和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反对法国限制德国援助的主张。
英国部分同意法国的意见,表示意大利江山不稳,不要把钱打水漂。也部分认可法国的立场,盟国理所当然的应该比轴心国成员拿的更多。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则希望站着把钱赚了,对东欧国家的立场英法两国保持一致。艾伦威尔逊还以首创的芬兰化名词,表示东欧国家并不可信。
随后会议上的各国,也包括美国在散会之后,和国内取得联系商讨办法。
同时相似立场的国家开始交换消息,形成一个个国家集团,伦敦、巴黎、罗马,还有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莫斯科都在商讨对策。
第392章 老大哥在看着我
艾伦威尔逊也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和各国的代表进行合纵连横,这对于英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所幸他本人没有什么历史负担。
是的,历史负担!其实美国例外论也不是什么独属于美国人的心态。
这种自认为高人一等,其实没高到哪去的心态各国都有,阿拉伯人以辉煌的阿拉伯帝国自豪,印度人自称印度教是宗教之母,埃及喜欢提及埃及金字塔。
当然一下副作用就是对其他文明的质疑,所以就有何新党徒的出现。必须要承认这种小小的如同阴谋论的副作用无碍于大局,但这种心态是存在的。
英国人心里就认为英国和其他国家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表现出来对大陆均衡政策的坚持。归根究底这种心态还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养成的!
从大宪章明确限制君权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一飞冲天,说起来是容易,好像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复制一样,但实际上拿只不过其他国家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不提其他文明,就算只隔了一条英吉利海峡的欧洲国家,英国人也认为英国比他们更加高级,在英国发生革命,君权和贵族以及平衡各自的权利渐渐明晰的时候。
此时的欧洲大陆恰恰相反,各国的君权逐渐摆脱过去的束缚,变成近乎绝对的专制。在法兰西、西班牙、德意志帝国等地,君权已经将封建贵族压制下去,也不再去保护平民的自由。
原本高傲的贵族们连失败感都没有了,他们聚集在国王周围,看着国王华丽的排场,并引以为荣;本性胆怯的人民,更乐于在这样的秩序下生活,因为君主的统治反而带给他们以前不曾享受过的幸福,他们努力致富,增长知识,却不抱有去政府谋求一官半职的想法。
英国在革命的时候,欧洲流行的君权神授,当然不仅仅是在欧洲,其他文明的君权更加没有界限,这是全世界的整体情况,英国只是一个世界边缘角落的异类。
但就是在欧洲都是边缘地带的英国,在随后的日子当中将一个个挡在自己国家前面的国家,当成垫脚石,一步步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有这种心态,就明确为什么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就如同丢了魂一样,搬个板凳坐在一边,看着其他国家一个一个的超越自己。
一旦到达过顶峰收缩起来可并不容易,英国还算是有些清醒的人,几十年后的美国从来就没想着收缩。
面对着同样的困难,目前的艾德礼首相选择了收缩,将收入最大,但同样也是投入最高的英属印度先放手,抽出力量防卫还能守得住的地方。
伦敦对于艾伦威尔逊的工作要求,只有简单的两点,拿到最大的数字同时争取最少的附加条件。艾伦威尔逊也是这么做的,竞争者能少一个就是一个,他才不在乎东欧国家的想法,反正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也没有它们。
在巴黎他着重拉拢的是低地三国,也就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为从名义上,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低地三国是一个天然的政治集团,三个国家统一共同的共识非常容易。
除了低地三国之外,就是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数量多意见分歧小,就是这些国家的优势一面。
在瑞典代表面前,艾伦威尔逊大声称赞瑞典的国防政策,在世界大战当中幸免于难。同时也还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瑞典的文化,还知道葛丽泰·嘉宝和英格丽·褒曼是瑞典人。
“艾伦先生客气了,英国在几百年来对全世界的领导力,非常令人钦佩。”瑞典代表反过来对英国进行吹捧,并且表示希望英国支持瑞典的中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