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欲立新功
第一个当然是收容溃兵,清理长江航运,保证补给和后勤线路的安全畅通。
第二个则是负责夏口的安全。
而第三个,则是刘封暗中交给甘宁的任务,也是一次考验。
那就是张允的问题。
这是刘封给甘宁的奖励,也是对甘宁的考验,更是给甘宁的机遇。
甘宁如果将张允遏阻在汉水以内,保证周瑜对夏口的顺利攻坚,就会拿到基本的功劳。
毕竟这个任务并不难,朱桓和陈武都能完成任务,这时候把甘宁放过来,固然有增强他们实力,更好更安全的完成任务。
可同时,也会给人一种赤裸裸摘桃子的感觉。
不过刘封还给了甘宁一个更大的任务,那就是统领朱桓、陈武两部,伺机吃掉张允。
如果甘宁能够重创张允,则为大功一件,如果能够全歼张允,则为奇功一件。
这让甘宁如何不心头火热,恨不能插上翅膀直飞夏口,就怕张允收到风声给跑了。
不过幸好时间是在甘宁这一边的,水路有朱桓、陈武的封锁,张允暂时接收不到消息,而陆路虽然也能传播消息,可速度要比水路慢多了。
如果州陵在投降之前,有向汉水流域派出信使,那张允最迟会在七八天后收到消息。而如果没有的话,那张允估计最快也得到月末才能得知州陵之战的结果了。
这就是甘宁建功立业的时间。
甘宁现在将这些对苏飞托盘而出,一方面是信任自己这个老大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作为地头蛇和降将的苏飞给他出谋划策。
果然,苏飞考虑了片刻后,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兴霸,以飞之见,我等可双管齐下。”
苏飞试探性的称呼了甘宁的表字,看见对方并无反应,心中不由一喜。
“哦?”
甘宁来了兴趣:“大兄,何以是双管齐下?”
苏飞当即倾思而出道:“兴霸有所不知,荆州水军之中,唯有江夏水军和襄阳水军为精锐。而襄阳水军精锐又多半都在蔡德珪麾下。如今张允虽自襄阳而出,统帅数万之众南下增援,可其部远非蔡瑁所部那般精锐。以吾之见,若是朱、陈、两位将军的麾下如兴霸所统之部这般精锐,莫说是以一敌二,只需七八千人,便足以大破张允所部。”
“为今兴霸所缺少的,唯时间尔。”
“原来如此。”
甘宁听的连连点头:“那依大兄之意,我当主动求战?”
“正是!”
苏飞重重点头:“兴霸如今所虑者,陈生溃军也。飞不才,愿为兴霸前往说项。”
甘宁一拍手,大喜道:“固所愿尔,不敢请也!”
随即,甘宁喜形于色,满脸笑容的问道:“既是如此,大兄需要多少人手?”
苏飞哈哈大笑道:“不需多,只要小船十艘,精锐百人,我必为兴霸说降陈生残部。”
甘宁登时大喜过望,伸手抓住苏飞的手腕:“此言当真?”
苏飞这话,等于只需他分兵百人,就能完成一桩要紧任务,而甘宁本人,以及甘宁所部精锐,可不就能直接前往夏口,进袭张允了吗?
面对甘宁的确认,苏飞当即大礼下拜,郑重道:“请将军放心,飞愿以项上人头做保,事若不成,愿以死赎罪!”
甘宁欣喜之极,赶忙将苏飞扶了起来,口中连连夸奖道:“好好好!大兄当真是为我解了一大忧愁啊!”
甘宁这人,极重感情,义气过人,他对苏飞敬若兄长,此时虽然对方是新来的降将,可他却是极其信任。而苏飞此时也并不是在瞒骗甘宁,他说的也俱是肺腑之言。
他在黄祖麾下虽然得到黄祖信任和重用,但其实地位也很尴尬。
黄祖有自己的儿子黄射,而且近年来一直大力栽培对方,到处赞誉黄射文武全才。除了黄射之外,军中又有邓龙、吕介、张虎、陈生、陈就等重将,无一不是黄祖亲信。
苏飞虽然是黄祖的心腹,可在发言权上却相当尴尬。
别的不提,单就甘宁这一件事,苏飞就向黄祖推荐了不下三四次。
可黄祖却丝毫不给苏飞面子,对甘宁的厌恶之情居然与日俱增。
这真是黄祖有眼无珠吗?
其实里面也有着邓龙、吕介等人的阻挠。
谁让甘宁是苏飞的心头好呢?
谁让甘宁又的确有真材实料呢?
让你甘宁冒出头了,岂不是极大的增强了苏飞的实力,那到时候还有我们站脚的地方吗?
这一世因为刘封早早的拉拢,甘宁在兴平二年就离开了荆州,虽然也受了不少气,但至少没气到对黄祖恨之入骨的地步。
原时空里,甘宁独自断后,射杀凌操,吓退孙权中军,可谓是以一己之力险些反败为胜,也极大的为黄祖挽回了损失。
可结果是什么?
是更严重的压迫和歧视。
甘宁后来在东吴时的糟糕性格,和这段压迫是完全分不开的,甚至刘封一度担心甘宁的性情。
可随着近距离观察之后,刘封却惊喜的发现,这一世的甘宁虽然依旧耿直鲁莽,却远没有历史上那般残暴嗜杀,性情凶顽,这也算是刘封好人有好报了。
甘宁当即点出十条小船,百余甲士交给苏飞,并给其全权之责,让他负责收容陈生溃兵,并保证大江的畅通无阻。
随后,甘宁亲率主力,星夜赶赴夏口,准备与朱桓、陈武合兵。
**
孙策一脸恼怒的从太守府中走出。
自蒯越退兵之后,张羡就立刻将兵权从他手里收了回来。这倒不是说张羡的病好了,而是其子张怿,更是在其中积极撺掇,上跳下窜。
孙策自然是很有野心的,虽然如今已经屈居于刘封之下,他至少目前是绝无二心。
孙家旧部都已经被打乱消化了,连孙家重将也俱受重用,人心都是肉长的,刘封给的比孙策给的还多,而他们之前也曾报答过孙策了,最重要的是,孙家一门都已经投降了,而刘备也好,刘封也好,都没亏待他们。
因此,这些人对孙策、孙权的忠心自然也就消散了许多,最少是不会支持他叛乱了。再加上孙权、孙皎都在刘封手底下任事,母亲吴氏以及弟弟妹妹们,更是定居于吴县。
孙策于公于私,都已经没了造反的能力。
可不造反不代表不想建功立业,况且孙策这会儿才二十多岁,之前最大的野心也不过是诸侯一方,还被刘封给狠狠教训了。经此一役,孙策也就很顺滑的改变了目标,变为在刘封手底下建立功勋。
眼下有一个巨大的功劳就放在孙策眼前,那就是举荆南而降。
哪怕孙策只是建言者,只要能说动张羡采纳,那他孙策在刘封那就是最大的功臣。
可谁能想到自己这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张羡就要收回他的兵权了。
孙策之前还想着先带兵追击蒯越,再立新功呢。
现在就要被过河抽桥了,这让孙策这暴脾气如何能忍。
他本着先礼后兵的做法,亲自到郡府上以探病的名义求见了张羡。
只是结果并不好,张羡虽然对孙策有所愧疚,但依旧没有改变之前的决定。
孙策心里很是恼火,这份怒火不仅仅是张羡父子的过河拆桥,同样也有着计划破灭的恼羞成怒。
原本在孙策的计划中,他将带领长沙万余精锐尾随追击荆南军,不求大获全胜,只求能够迟滞对方,便是大功一件。
等到和刘封军南北对进,聚歼荆北征讨军后,便可以挟大胜之势,汇合刘封军一同南下,入主长沙,掌控整个荆南地区。
这便是孙策原本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他不但能够分润聚歼荆北征讨军的功劳,还能在掌控荆南四郡中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
平心而论,孙策这计划并不算是空中楼阁,在这几个月的战事中,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和骁勇的武略,征服了许多孙策旧部。
这些人在孙策麾下作战,使得他们内心中追随孙坚时代的旧日情分被唤醒。再加上上层中有着桓阶、刘蟠等崇汉派的支持,只要孙策能够顺利带兵追击荆北征讨军,这计划就算是成了一半了。
可孙策万万没想到,之前临湘被围时,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张怿居然立刻给了他背刺,出手这么迅速且果决,完全没有先前那副胆小如鼠的模样。
孙策站在郡府外,看着亲兵牵来自己的战马,随即缓缓的吐出一口浊气。
“走!”
孙策翻身上马:“去主簿府中。”
七月的天,烈阳如炙。
战马之上的孙策只觉得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火热的,只会将他内心的野火烧的更浓烈。
很快,孙策就来到了桓阶的府上。
听闻孙策来访,桓阶亲自出迎,给足了孙策礼遇。
孙策毫不犹豫的直接开口道:“叔父,我有要事相商!”
桓阶愣了一下,片刻后缓缓颔首:“随我来。”
随后,桓阶引路,孙策紧跟在其身后,两个人来到了一处密室之中。
刚一落席,孙策就迫不及待的开了口:“小侄斗胆,敢问叔父对天下大势有何见解。”
桓阶再度吃惊,没有回答,而是紧盯着孙策。
孙策则气势更盛,毫无胆怯的与对方对视。
过了好一会儿,桓阶反倒是先吃不住了,心中苦笑起来,孙伯符当真有其父之烈。
三国志中描写孙策是美姿颜,而到孙权时却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到了深受三国志影响,又更加崇刘抑曹的演义里,干脆就把孙权描写成了碧眼紫髯。
可见即便是陈寿还是罗贯中,对孙策都是有偏爱的,而对孙权却都是极其厌恶。
陈寿直呼其名,而罗贯中更是以碧眼紫髯来影射其血统不纯,至少不类父,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严重的罪名了。
其实本质上孙策行事,和孙权是很相像的,都有狠辣少信,残酷暴虐的一面,而这源头,恰恰就是孙坚。
但大部分人都只会认为孙策才是承袭了孙坚的性格,而孙权像是捡来的一样,这也是罗贯中故意碧眼紫髯来抹黑孙权的用意。
这一个区别对待可是别有深意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肖父可是一个极其褒义的特征。
孙策不但美姿颜,更深肖其父孙坚,这在长沙的孙坚旧部以及桓阶等人眼中,是极其加分的。且他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已经成功拉拢了数千孙坚旧部,更在其余的长沙军士卒中竖立了威望。
有这些作为底牌,再加上刘封这一杆虎皮大旗,以孙策急躁刚烈的性格,跑来找桓阶摊牌,也在情理之中。
桓阶沉默半响之后,终于开口道:“当今天下,群雄逐鹿,能脱颖而出者,不过袁、曹、刘三人也。”
桓阶所说的刘,自然不会是刘表,也不会是刘璋,而是刘备、刘封父子俩。
这一点,足以证明桓阶对刘备、刘封父子的肯定。
可孙策的脸色却有些阴沉,因为桓阶所说的顺序是袁、曹、刘。
可见刘备、刘封父子俩在桓阶眼中,是比不上袁绍和曹操的,而袁绍,则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其实这很好理解,在这个时代除了极少数人外,绝大部分的人都是这种看法。
原因就在于历史视角。
就像袁术,后世任何人都不会看好他,觉得这货就是个冢中枯骨,待宰羔羊,居然还敢称帝,简直不知所谓。
可在东汉末年,谁敢小觑袁术?
哪怕强如魏武南下征伐袁术时,也带上了所有的精兵强将。即便如此,也被蕲县拖住了整整大半年,险些粮尽而退。
更让后世人看不明白的是,袁术敢于称帝,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这样的实力了。
归根到底,袁术是输在了思想没有更新迭代上,他的思路依旧是中央政斗的思路,以为只需要掌握了太守一级的任免就能掌握这个郡国了。
但这并不代表袁术就弱小,更不能轻视他在天下人眼里的地位。
要知道直到袁术吐血而死的当年,袁绍都以他为天下最大的对手,为了能够顺理成章的得到天下士人的归附,他甚至愿意接受这个弟弟的投降。
同样的是,曹操宁可和袁绍翻脸,也要派遣精兵强将阻止袁术北上投奔袁绍。
可见曹操对二袁合一有多恐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