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152章 大明如火如荼

第152章 大明如火如荼

    第152章 大明如火如荼
    朱云峰表示。
    穿越者还真是不容易啊。
    如果穿越成皇帝,要与臣子勾心斗角,再苦心经营江山。
    如果穿越成臣子,要一边跟皇帝勾心斗角,一边跟同僚斗法,还得干好本职,累死累活。
    如果穿越成反贼,那更惨。
    要四处打仗,死里求存,最后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终于当了皇帝,又要好好治理天下。
    反观自己。
    同样是穿越。
    整点物资送到大明,就换来数不尽的金银。
    在现代买上了豪宅豪车,资产数百亿,过上了富贵生活。
    在大明也是地位崇高的吴王殿下,走路上都有不知道多少小姑娘抛媚眼。
    唉。
    可惜了好兄弟赵骏。
    他要是在的话,跟着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岂不美哉?
    朱云峰回忆起当年与好兄弟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潸然尿下,狠狠地多吃了几口鸡腿,缅怀自己的好兄弟。
    而就在朱云峰季赫和朱棣三人每天过着四处潇洒,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的时候。
    大明太子朱标则开启了他忙碌的一年。
    得益于朱云峰从现代带来良种、化肥、农药以及农家沤肥技术,大明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呈现出了飞跃式的进步。
    但粮食够吃不代表富裕。
    粮食是维持生存的基本,饿不死,可全国95%以上的百姓都处于贫困状态,根本谈不上生活优渥。
    虽然即便是这样在古代也可以称之为盛世,甚至比历朝历代盛世都强。
    因为现在大明是真饿不死人。
    如今大明的粮食产量翻了两三倍是什么概念?
    原本满足于一两亿人口的粮食产量,忽然变得能满足四五亿人的需求。
    人均粮食占有量翻了好几番,且不只是一年如此,而是年年如此,堆积如山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
    为此朝廷建立了许多福利机制,比如给贫困和孤寡老人儿童发放米面粮食,建立孤儿院、养老院,又大幅度购置粮食放置在各地仓库用于赈灾。
    百姓就算想饿死,官府都得硬把粮食塞你嘴里。
    所以相比于历朝历代那些即便国力强盛,却也依旧有饿死现象的盛世来说,眼下大明这个洪武盛世,已经非常厉害,堪称古代最强盛世。
    然而以老朱的野心,自然不可能止步于此。
    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有许多,包括改稻为桑,推广桑树、、芝麻、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强经济发展。
    还有派出使者前往东南亚,建立宗藩关系的同时,也要求当地开通商业港口,互通有无。
    另外就是建立蒸汽机制造厂,打造蒸汽火车、蒸汽轮船、蒸汽纺织机以及缝纫机,建立基础制造业。
    在主要动力发明,大明确实在进行电气化发展。
    但蒸汽机还是不可或缺,比如远洋轮船,光靠从现代搞发动机过来烧柴油肯定不行。
    保留军舰用发动机加柴油的组合,是为了保证续航与动力。
    可这样成本太昂贵了,每次都得从现代输入大量柴油,一吨一桶的柴油朱云峰和季赫开叉车都得搬很久,费时费力非常麻烦。
    现在朱云峰和季赫朱棣三个人,除了每天玩,就是在送东西,连找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
    怎么想这都是老朱的错。
    因而蒸汽机与电动力同时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这样的基础下,大明对内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工业、教育。
    对外亮亮拳头,保证宗藩体系与外贸体系,在沿海地带,比如杭州、泉州、广州等地开通商业口岸。
    国内建设如火如荼。
    而老朱却不怎么管这些了。
    因为他与朱标进行过约定。
    只要帮他解决了胡惟庸,就把治理政务交给朱标。
    老朱自己则主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以及内务上。
    如查贪官污吏,远程指挥南方各地军队,打打蛮夷,平定一下西南叛乱之类。
    现在包括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等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栖息地。
    有明一朝都通过羁縻统治来管理,在当地设立土司,一直到清朝才改土归流。
    但到了现在,老朱有枪炮,才不给你设立土司呢。
    直接归流。
    在当地设置官府,由官府统一管理,编入户籍,就地发身份证。
    要是不服。
    那也简单。
    打到服为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内政治理工作全在朱标一个人身上,让他忙得团团转。
    三月份,朱标前往苏州杭州常州等地,推行改稻为桑政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鼓励百姓多耕作土地。
    四月份,朱标又去各地工厂视察,特别是武安钢铁厂,机器问题解决后,这里每月产钢能达到十多万吨,堪比后世一个超小型钢铁厂。
    五月份,朱标前往东南沿海各市舶司,视察各港口的贸易吞吐量,发表讲话说要多与其它国家做生意,也会派遣舰队使者,前往西洋各国,与其它国家多做交流。
    六月份的时候,大明第一条铁路开通了。
    从去年年初定项目到今年,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规划建设开通了第一条铁路。
    当然。
    这条铁路其实不远,就是从南京到镇江的铁路,全程才70多公里。
    但这标志着大明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成功运行。
    也标志着大明从拿来主义,到慢慢开始独立自主,有了自己建设蒸汽机和铁路系统的能力。
    太子朱标十分重视,亲临火车开通现场,剪彩讲话。
    并且与大明新成立的交通部各级官员一同乘坐了这辆列车,了一个时辰从镇江打了个来回。
    接着七月就是永平钢铁厂成立,又前往北平参加钢铁厂落成仪式。
    永平钢铁厂其实就是后世唐山迁安钢铁厂,在明时属于永平路迁安县。
    朝廷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火力发电站,用于高炉炼铁,然后再利用电弧炉把铁变成钢。随着南京钢铁厂、武安钢铁厂以及永平钢铁厂的相继成立,大明的年产钢量也进入了飞跃式的增长。
    明初钢铁产量很低,一年不到一万吨。
    到了洪武十四年的时候,通过高炉炼铁以及电弧炉炼钢,达到了年产钢铁一百多万吨。
    这还是因为去年高炉炼铁的速度太慢了,朱云峰已经从现代搞了很多制氧设备,但高炉炼铁再怎么设备齐全,一炉也得五六个小时。
    而电弧炉炼钢则只需要两个小时。
    另外还得建立焦炭炼制厂,炼铁厂,搭建无数个高炉,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否则光靠朱云峰运来的三百多个小型电弧炉,以每台每两个小时可以炼制五到八吨钢来算。一天哪怕只开工16个小时,一年炼制四五百万吨也是轻轻松松。
    不过随着焦炭和铁的产量提升,钢的产量也会迅速增多。
    今年预计年产钢至少三百万吨以上。
    朝廷再建立了几个钢制品加工厂,从现代购买了大量工具,包括简易加工车床,用于制造农具、厨具,在全国各地建立供销社卖给农民。
    除此之外,还有厂、罐头厂、食品加工厂、玻璃制品厂等等,基本上依靠现代科技,大明的建设能达到二战前后的水平。
    当然。
    还是那句话。
    由于没有全面铺开。
    没有自己的基础工业能力,无法造设备,就只能从现代购置设备。
    而从现代购置设备的弊端就是量小,而且设备没有检修的能力,一旦坏了也很麻烦。
    因而包括制品、罐头制品、玻璃制品等等,都还只是一两个工厂,产量很低,只供应给权贵与富人。
    民间还未普及,想要真正等经济发展起来,商品流通到全国各地,至少得大明有自己生产机器的能力,还需要时间建设。
    只能说有两界传送门的情况下,大明的发展速度远比单纯的过去一个穿越者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多知识、科技产品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再点科技树从头开始,方便太多。
    但同样的。
    由于大明没有进行过扫盲运动,识字率太低,导致即便是新知识,也只能进行小规模试点。
    包括教育。
    朱标在洪武十三年初就成立了南京学校。
    一边广招孩童,学习基础认字知识,一边也招收一些有文化的秀才,开展新式的数理化教育。
    将近三年过去,也仅仅培养出了一批拥有高中学历的知识份子而已。
    即便是这样也已经不错了。
    一来能够找过来的都是高智商聪明人,如果跟不上学习进度就会被淘汰。
    二来都是看视频名师辅导,学起东西来也很透彻。
    到洪武十六年九月份的时候,第一批学生通过了考试,成功从南京大学毕业。
    这些人之前都是十五六岁就考中了秀才的天才,智商和学习能力在这个年龄段达到了顶峰。
    考试内容则是朱云峰从现代搞过来的大量高中考试试卷以及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试卷,能通过的便可以毕业。
    在他们毕业的那一天,朱标亲自来到了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对这些人委以重任,宣布第一批毕业的学生将前往各县,担任训导。
    同时三司挑拨经费给礼部,再由礼部出钱,于各县修新学校,招收学生,进行一定数理化教育。
    最主要的就是开扫盲班,免费读书认字。
    虽然不是每个县就一人,但基本上每个县也就三五人左右。
    这一幕就像是后世对一个刚高考完的高中毕业生说:“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高中毕业生了,某县要开一所新学校,你去担任校长吧。”
    听起来很滑稽,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朱标已经在全国开展扫盲工作,可效果并不理想,读书人少,文盲太多,教育体制也不成熟。
    为此他只能不断做出变革,调整教育资源,先要让一部分人认识字,再先认识字的人带动后认识字的人,才能推动全面扫盲运动以及教育发展。
    这个过程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哪怕有现成的教材和科学知识,也不是一会儿工夫就能让全民文化水平提高。
    但有钱开学校,有现成的教材和科学知识,这个时间将会大大缩短。比我国后世49年发展教育,一直到2000年后,才完成了全面教育普及会好得多。
    再加上大明的人口没有后世那么多,需要的全民扫盲工作量也没有那么大。可能不需要五十年,三十年左右,应该就可以完成现代化教育。
    只是万事开头难,眼下也只能一步步走。
    除了关心教育之外,朱标还多次亲临各工厂指导工作,主要在于要多培养技术熟练的工人,严格保证质量等等。
    现在大明也算是走上了正轨,初期的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前三年皇庄培养了一批熟练的现代农业技术从事人员、畜牧业从事人员、兽医、技术工人、产业工人,为大明的建设打下基础。
    如今也到了收获的时候。
    虽然这些人依旧不多,可足以慢慢发展壮大,等再过几年,建立一个初步工业规模,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应该不算难事。
    而九月份派遣了第一批毕业学生去各地开设新学校之后。
    朱标又于十月份前往苏州东海海军基地,看看大明第一支海军的情况。
    如今海军可以说如日中天,随着东海舰队一举扫平日本,在国内声势浩大了起来。
    铁甲舰下饺子一样,又组建了南海舰队。
    朱标勉励了一番东海舰队,在十一月份又去了趟池州视察当地建设的一个小型炼钢厂,以及新修的铁路情况。
    直到洪武十六年年底,朱标才停下了忙碌了一年的生活,从太平府赶回来。
    有了修第一条铁路的经验,朝廷拨款开始修第二条、第三条。
    与后世直接修长铁路不同,大明的修铁路方式是先把南方各州府连通起来,就近原则。
    而且都是短程铁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东南沿海铁路网。
    之所以这样也没办法。
    一来他们还没有技术在长江上造大桥过铁路。
    二来南方是经济农业中心,出海口也在南方,因此先在南方修铁路,也是为了运送原材料方便。
    比如南方已经改稻为桑,种各种经济作物,甜菜甘蔗之类可以迅速运到南京的制工厂,通过机器制造成果。
    国情不同,发展的方向与方式自然也不同嘛。
    但不管怎么样。
    今年大明的发展如火如荼,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未来前途自然一片光明。
    (本章完)
新书推荐: 诸天:人在遮天,炼宝成帝 振兴本体宗,你截胡史莱克干什么 全职法师:开局契约固拉多 我登录了僵尸先生 四合院:我是棒梗的大伯 每天都被美男抓着操(nph) 退圈后靠编剧爆红娱乐圈 重生之再度利用GL(纯百NP) 我的电子蝴蝶(恋与深空祁煜) 过来让我亲一下